大調和小調,是西方音樂廣泛使用的調式。自17世紀末,大小調理論被確立以來,已逐步形成了在自然大、小調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和聲調式、旋律調式;在C大調基礎上,按照五度循環規律,構成了各種升號調、降號調;在十二平均律范疇內,形成了等音調、半音音階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大調和小調是總稱,它們分別包括自然大調、和聲大調、旋律大調和自然小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等。
大調式
由七個音級組成的,I級音(主音)與Ⅲ級音之間為大三度音程的調式,稱為大調式。
大調式的工、Ⅲ、V級是穩定音級,這三個音級構成的主和弦為大三和弦,具有明亮清朗的色彩。
任何大調式的主音均為l級,它在首調唱名法中唱作d0。
大調式的調名根據主音音名確定,調名中的字母統一用大寫字母,如C大調、B大調等。
大調式包括自然大調式、和聲大調式、旋律大調式三種類型。其中自然大調是大調式的基礎,和聲大調式與旋律大調式是它的變體。
1.自然大調
包含了五個全音、兩個半音,調式音階各音級之間從第工級到第Ⅶ級依次按照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關系排列的音高組織,叫做自然大調。
自然大調的Ⅲ級一Ⅳ級和Ⅶ級一l級之間形成半音關系,音階結構實際是由兩個結構相同的四音音列組成,兩個音列中間由大二度連接。
例5--2
自然調式的主音與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構成的均為大音程,其色彩一般較明亮。因此,大音程可視為大調的色彩音程。
每個音級按其同主音的關系確定獨自的名稱,并且不同的音級在調式中的作用和意義各不相同:
1--主音:調式中最穩定的、起核心作用的音(往往成為樂曲的結束音)。
Ⅱ--上主音:主音上方二度音。由于它是屬音上方五度音,因而又被稱為重屬
音。它是傾向于主音或上方鄰音(中音)的一個不穩定音。
Ⅲ--中音:主音與屬音中間的音。它是調式中起穩定作用的音級之一。
Ⅳ--下屬音:主音下方純五度的音。它是調式的骨干音之一,與主音和屬音一同被稱為正音級。但它在調式中不具穩定性能,是向下方小二度鄰音(中音)傾向的一個不穩定音。
V--屬音:主音上方純五度的音。它也是調式的骨干音,是三個調式正音級之
一,在調式中起穩定作用,對主音的支持最為有力。
Ⅵ--下中音:主音與下屬音中間的音。它是向下方鄰音(屬音)傾向的一個不穩
定音。
Ⅶ--導音:主音下方二度的音。它是強烈傾向于上方小二度鄰音(主音)的一個
不穩定音。
除了認識上述調式音級名稱外,還應該認識每個音級所具有的含義。
(1)穩定音級與不穩定音級
調式中的l、Ⅲ、V級被稱為穩定音級;Ⅱ、IV、Ⅵ、Ⅶ級被稱為不穩定音級。穩定音級與不穩定音級體現了調式內部傾向和被傾向的關系,是調式內部聚合力的表現形式。
就調式中的單個音而言,不穩定音在一定條件下,顯露出以二度音程原則自然地進行到穩定音的傾向;就調式音程而言,又形成了由含有不穩定音構成的音程向由穩定音構成的音程進行的自然傾向。這種傾向或進行,稱為"解決"(有關"解決"的問題,本章第四節還有進一步論述)。
(2)正音級與副音級
調式中的工、Ⅳ、V級是正音級,Ⅱ、Ⅲ、Ⅵ、Ⅶ級是副音級。正音級相當于調性的框架音,對明確調性,顯現調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在音樂作品中,正音級往往被置于比較重要的位置。如,它們出現的次數較多,或處于重要的節奏、節拍位置等等。副音級與主音的音程正是調式色彩性音程,因此,副音級起著調式色彩的作用。
2.和聲大調
在自然大調的基礎上將第Ⅵ級音降低半音,即為和聲大調。由于Ⅵ級音的降低,Ⅵ級和Ⅶ級之間形成增二度音程,并使Ⅵ級音向V級音進行的傾向性加強,主音和Ⅵ級音之間形成了小六度音程,使得調式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調色彩,這是和聲大調的特點。例5-3
3.旋律大調
在自然大調基礎上將第Ⅵ級和第Ⅶ級都降低半音,即為旋律大調。旋律大調只用于下行進行中,其上行音階與自然大調相同。旋律大調也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調色彩。
例5-4
和聲大調和旋律大調中被降低的音級,都用臨時變音記號標記,不列入調號。
在三種形式的大調式中,用得最多的是自然大調,其次是和聲大調,旋律大調產生較遲,用得較少。但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由于Ⅵ級或Ⅶ級的變化,不同程度地滲進了小調性質,因此有特殊的色彩和風格。